在二十一世紀,很常聽見上一輩說:「依家啲細路好矜貴㗎,打下都唔得!」

今日很想跟大家探討一下這句「打下都唔得」。

老人家常常說:「以前邊有聲出呀,一唔聽話就一條藤條拂落黎喇。」這句說話有幾個重點:一、孩子不能有意見、不能主導;二、家長就是強權,逆權就要受懲罰;三、對家長來說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體罰,讓孩子對提出意見/ 不合作的後果產生恐懼。

如果你是一位想訓練孩子成為軍人的家長,或許你會認為以上的情境很合理。但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變成一個有自信、創意、分析及領導能力的人,可考慮在孩子有意見或不合作時,換個方式應對。

以強權訓練「步兵」,遠比用正面方法養成有同理心、有獨立思考的孩子容易,因而讓很多家長掉入過度使用權力的圈套。

以強權訓練「步兵」,遠比用正面方法養成有同理心、有獨立思考的孩子容易,因而讓很多家長掉入過度使用權力的圈套。

人類並沒有暴力的基因

上回提到,育兒在人類的歷史中,一直被多數人視為「厭惡性行業」 - 由於孩子天性直率、自私,在大人眼中他們都是小惡魔,過去一直不乏對孩子施加不同程度暴力的情況,試圖用最直接的方法把他們「解決」。但父母或照顧者卻沒有意識到,暴力行為不但會導致他們腦內增加皮質醇(一種壓力荷爾蒙),阻礙腦部發育,同時亦助長他們模仿使用同樣的方法「對付」他人。

在人類的基因內,可以發現憂鬱 (depression)、焦慮 (anxiety),但沒有暴力 (violence)。換句話說,沒有人天生暴力,所有後天的暴力行為,都源於曾被受過暴力對待後,應對壓力、威脅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。今天,全球有53個國家已經立法禁止對孩子作出體罰。這並非因為他們特別矜貴,而是因為體罰不能解決問題,而且會製造更多問題。

如果孩子從小在一個互相尊重的環境下成長,就算年紀再小,都有能力理解道理。甚麼事情該做不該做、那些說話該說不該說,只要家長能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,不厭其煩地重覆解釋,孩子一定會接收得到。相反,打罵或可以換來短暫的合作,但孩子因而發展出更多壞習慣,父母也未必察覺到箇中原因,長遠來說一定是弊多於利。


如何實踐正面教養

舉個例子*:幼童剛學習吃飯時,總是天一半地一半,而且心散,未能好好自己吃完一頓飯。這個時候,家長很容易跳過考究原因,而選擇開口罵孩子,說出「無用」、「好心你食快啲」,甚至「再唔食打你㗎」之類的威嚇說話。為了孩子快點吃完,把食物硬塞嘴裏。久而久之,孩子開始討厭吃飯,甚至討厭食物,而且出現四、五歲還在追住餵食的情況;這時候家長又埋怨孩子「麻煩」、「乜都唔食難服侍」,卻忽略了孩子這樣的個性並非天生,而是他們一手造成的。試問沒有輕鬆愉快的進餐體驗,又怎會養成獨立、愛吃的小朋友?就算沒有肢體上的暴力,那些語言暴力、羞辱和要脅,也足以影響孩子日後的發展。所以實踐正面教養的第一步,是先收起負面評價。

我們已經可以證實,在幼兒身上花時間和資源用正面的態度去教養,能有效地減低社會的暴力、犯罪率和上癮等問題。任何對於孩童保護及生活改善的努力,都能夠成就更和諧的社會。

他朝有一日,孩子對你沒禮貌或動手動腳,請記住這些都並非天性,而是從父母及照顧者身上所程式出來的。

-

*更詳盡的內容,可參閱「強權 VS 耐性」一文。

1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