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眾多動物之中,人類的童年是最長的。

漫長的進化過程中,身體把能量都讓給腦部發展,成就人類的智慧、多元化及複雜性。而腦部發展最迅速的階段,是0-6歲的時候。當許多家長設定入讀大學為孩子的「終極目標」,卻錯過了對日後影響更深的學前及小學階段的栽培。因此,近數十年開始有更多人意識到傳統教育的癥結,而產生一些顧及兒童心理發展、主要針對0-12歲階段的另類教學方法,包括之前討論過意大利的蒙特梭利 Montessori瑞吉歐 Reggio Emilia、奧地利的華德福 Waldorf 及美國的瑟谷教育 Sudbury

但要全意投入另類教育,總需要耗資更多預算,家長也少不免有升學銜接的疑慮。在沒有太多支援及選擇的情況下,又是否可以借用另類教育的優點,來填補傳統教育的缺點?

幾種另類教育各自有一套哲學和理論,但有些基本的共同價值很少見於傳統教學,十分值得家長參考:

  • 對學習題目賦予自由度:教育應該鼓勵 active learning,而非傳統模式的 passive learning。任何一種另類教育的核心,都在於尊重孩子對自選題目的好奇和熱枕,並信任孩子追求知識的本能。

    → 家長應用:很多家長因為工作關係,把孩子的學習全交給學校,漸漸養成 passive learning 的慣性。但如果家長能在校外的時間,與孩子一起透過實驗、參觀或閱讀等不同媒介探索他們感興趣的題目,並對他們所使用的學習方法給予肯定,對日後發展會有很大幫助。

  • 混齡課堂:有研究指出,不同年紀的學生一起上課,有助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,以及擴闊技巧範圍。尤其對於年幼的孩子,同一組技巧,對比由成人來教導,由年長的孩子來教導會吸收得更快。年長的孩子則可以練習如何教授,並溫故知新。這種雙向的互動能帶給課室正面的協同作用。

    → 家長應用:跟親戚或朋友定期安排混齡共學小組/ playdate,製造機會給孩子在混齡的環境互相啟發。

  • 美學:幾種另類教育都不約而同地提到,校舍環境使用自然、舒適的材料,有助身體與心靈和諧發展,感受自然之美,並培養孩子具有對世界敏感的心智。

    → 家長應用:在家中設立一個小角落讓孩子可以擺放些蒐集到的自然物件,如樹枝、貝殼,並進行創作。創作過程有時需要多天,角落最好可以讓孩子把作品一直擺放,並隨時進行加工。

  • 家長投入:家長應每天有固定的親子及共讀時間,並在校外的時間盡量保持一致的價值觀。由於孩子會透過不斷重複來學習,同一事件,如果不同家長或照顧者給予落差的反應,會讓孩子無所適從,造成混淆。


能在學前及小學階段應用以上正面的教學方法,不但為往後的學習建立良好態度,也會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更有自信、更敏銳和勇敢的大人。

 

其他文章推介

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