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試過在孩子兩歲的時候標籤他做「Trouble 2」嗎?

對,是標籤,而且是一個很主觀及負面的標籤。

這種行為,跟我們兒時聽的「醜小鴨」故事道理一樣 - 天鵝寶寶從小長了一身灰色羽毛,其貌不揚,卻被其他鴨子拿這天生的差異取笑、改花名。鴨子童年並不開心。為何我們在教導孩子不要欺負他人,自己卻為孩子貼上壞名字?

孩子踏入兩歲,對身邊的事情有了更多認知,身體的行動力也逐漸提升,因而開始挑戰底線、試探極限,做出各種成人認為是增添麻煩的行為,於是索性標籤他為「Trouble 2」- 究竟這動機是要責備孩子,還是想找藉口讓自己縱容孩子的行為?

孩子天生就是好奇,好奇得用盡方法尋找他想要的答案。這本來就是往後他們尋求知識的動力,很可能被你的一句「Trouble 2」給打壓了。但家長也絕對不是要寵壞孩子,讓他們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。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朋友提過,家長及照顧者在孩子成長歷程中的角色,就像建築時搭建的棚架一樣 - 我們提供框架、支持與協助,同時讓孩子擁有自己發揮空間;待他們漸漸成熟後,棚架便會被拆去,隨之展現一座獨立的建築物 - 此方法稱為 Scaffolding Theory。

在提供界限和支持的同時,照顧者還需要給予孩子尊重和觀察(參考上文)。如果你尊重孩子這個好奇心爆發的階段,根本不會用 trouble 去形容他們,反而會花更多時間跟他們一起探索這個美麗新世界。

所謂贏在起跑線,其實不在於報讀那間學校、學習多少種才藝技能,而是父母肯在學前的日子花多少心機和時間,學習尊重孩子的節奏,從中親自陪伴和教導,讓他們得到最有愛的環境成長。

Comment